為逃避死亡而讀 ——《死後四十種生活》與那個「沒有死亡的世界」
你想像中的死後世界,是什麼模樣?
這個問題,讓我翻開了《死後四十種生活》。我原以為只是隨手翻閱,卻被第一個故事牢牢抓住 —— 作者描繪的第一種死後生活,是將在世的所有經驗重新排序,相同的事情聚集在一起,一次做個夠。
老實說,這個想像當時讓我背脊發涼。那陣子正處於一種輕鬱的狀態,對日常生活提不起勁,覺得一切都無所謂,甚至常常想著:「就這樣消失,似乎也沒什麼好留戀的。」但書中寫道:死後可能要花兩個月不停在街上開車、連續睡三十年、五個月坐在馬桶上翻雜誌、忍受七十七小時的純然困惑。
讀到這裡,我忍不住笑了。如果連「消失」都變得如此冗長、單調且麻煩,那相比之下,還是活著比較輕鬆吧。就是這個帶著荒謬感的念頭,成了我當時奇妙的轉折點。原本想逃離一切的我,突然覺得,自己似乎又可以繼續活下去了。
「就在你將失去最後的人類稟賦前,你痛苦地深思,會有那種偉大的外星生物因着迷於簡單生活而在最後一次輪迴中選擇投胎做人。」
書中四十種死後幻想設定,每一種都在挑戰我們對生命的認知。特別喜歡其中一個故事:死去的人可以帶著一個心願回到人間重新活一次,而有人提出了一項看似聰明無比的請求 —— 讓「死亡」從地球上消失。結果呢?在這個沒有死亡的世界裡,生命陷入永恆的停滯,人們不再有終結,卻也失去了活著的迫切與珍貴。原來,永生未必是祝福,搞不好會成為最漫長的懲罰。
透過這些光怪陸離的想像,我發現自己探索的並不是對死亡的恐懼,而是一種對未知的好奇。而這份好奇,最終都指向同一個方向 —— 讓我們更集中於「當下」。它讓我們回憶起每一個看似平凡的日常,甚至是每一個「第一次」:第一次工作時的忐忑、第一次戀愛時的心跳、第一次獨自旅行時的自由。這些片段,原來都是如此獨特而不可複製的時刻。
「其他生物過着日復一日的生活,但人類不同。人類會憂慮、會尋求、會渴望、會犯錯、會垂涎、會苦痛,就跟上帝自己一樣。」
死亡這面鏡子,映照出生命的有限,也因此賦予了每一刻無可替代的重量。此刻合上書本,窗外陽光正好,突然很想好好吃一頓飯,給許久未聯絡的朋友傳個訊息,規劃一場期待已久的旅行。
原來,這就是活著的感覺。這本書沒有給我任何關於死後的答案,卻給了我一個最紮實的、關於「生」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