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秒回、人設經營、若有似無修圖術… 社群時代的戀愛形象管理學


社群時代,談愛這回事早已進化成一場精心策劃及經營的形象工程。從訊息回覆的時機拿捏,到社群上每張照片、每段文案乃至整體排版的風格規劃,現代人的社交戰場早已轉移到那方寸之間的螢幕之上。



「已讀不回」向來是感情中的大忌,但也完美示範了何謂「沒有答案本身已是答案」;而刻意延遲回覆的藝術,則是戀愛攻防戰中最為基礎的必修學問。不少人都覺得秒回訊息就等於暴露需求感,尤其在曖昧階段,每次回傳之前,都必須先經過一定時間發酵,才不會顯得自己對於推進關係是如此迫切,沉船之深是如此顯而易見。

心理學研究亦顯示,人往往會對於難以「攻略」的對象產生更強烈的渴望,事關人性本是如此,越稀缺越珍貴。再說,刻意營造的時間差,也創造了彼此自由呼吸的空間,既不會太 chur,也不會顯得過份冷漠,一切來得剛剛好。

另一邊廂,當 Instagram 成為社交版 LinkedIn ,過度修圖會招來「照騙」罵名,素顏又可能喪失吸引力,於是「不著痕跡的修圖」成為必修學分 —— 皮膚要透亮,但不能完全失去紋理;身材要修長,但不能違反物理原則(還要注意背景千萬不能歪掉)⋯每張照片都經過精心調較光線、角度、濾鏡等多重把關後才得以面世,這種微妙的平衡,其實也反映了人們對真實性的矛盾渴望,既厭惡虛假,卻又無法接受未經修飾的粗糙。

親密關係的形態正在被重塑。你又有沒有發現,「打卡」之於一段感情的存在感似乎亦正日復日地加重?一場沒有被記錄的約會,就彷彿從未發生;一份不曾宣之於眾的禮物,就等於白送。人們透過精心篩選的一幀幀生活片段,試圖建構出一個更具吸引力的自我。

這樣的現代愛情形象管理學,表面上雖是技巧的堆砌,但再挖深一層,其實也是種自我保護機制。當我們都學會在數位世界游刃有餘地管理形象,或許心底裡都留有一塊未經修飾的角落,一直靜候那個真正值得的人去發現。


Jay Chow

I’ve never seen a perfect life.

Next
Next

從分居伴侶到另類床伴,瑞典人的十二種戀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