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卒婚現象:婚姻不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人生的中繼站
「這不是婚姻的失敗,而是親密關係的進化。當平均壽命延長到 90 歲,60 年婚姻所需要的彈性,遠超乎傳統觀念的想像。」在日本社會,正悄然興起「卒婚」現象,重新定義著傳統婚姻的邊界。這個由作家杉山由美子在 2004 年提出的概念,意指夫妻在維持法律婚姻關係的同時,選擇分開生活,實現某種程度的個人自由。
不同於離婚的徹底決裂,也不同於傳統婚姻的緊密綁定,卒婚代表著一種中間路線,讓夫妻能在保持法律紐帶的同時,追求各自的人生目標。「卒婚不該被譯作『婚姻畢業』,而是親密關係進入晝夜平分的狀態 ── 既非白晝的熾烈,亦非黑夜的孤絕。」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 2023 年發布的數據,50 歲以上夫妻選擇卒婚模式的比例在過去五年間顯著增長,大概每四對銀髮夫妻中,就有一對處於分居狀態。這種現象的興起,與日本戰後的婚姻特質密切相關 ── 許多婚姻建立在經濟互助的基礎上,當子女成年、經濟穩定後,夫妻雙方便開始反思繼續共同生活的意義。
卒婚通常呈現三種主要模式:第一種是地理上的分離,常見於丈夫退休後返回鄉間老家,而妻子選擇繼續留在都市享受文化生活;第二種是經濟上的獨立,夫妻維持共同帳戶處理稅金、保險等必要開支,但各自擁有獨立的消費帳戶;第三種是與子女相關的安排,等最小的孩子完成大學學業,夫妻便立即進入分居狀態。
選擇卒婚而非離婚的考量因素頗為複雜。年金分割制度是關鍵因素之一,日本法律規定婚齡 20 年以上的配偶有權分割對方一半的退休年金,這讓存在經濟落差的夫妻更傾向選擇卒婚。此外,醫療保險、遺產稅優惠等現實考量,也促使許多夫妻做出這一選擇。
當白頭偕老不再是唯一選項,如何適度分離與如何長相廝守變得同等重要。在當代社會,卒婚代表著一種新型態的親密關係,讓人們在鬆綁傳統束縛的同時,仍能保持某種形式的連結與承諾。卒婚不是婚姻的終點,而是親密關係的另一種生長姿態。
illustration via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