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型依附的痛,從被拋棄的恐懼中找到自由


兩年前,我曾分享依附類型是原生家庭與過往關係的延續。依附類型固然有助理解一個人處理親密關係的方式,但過於片面,卻讓我們忽略了對方經歷過的真實傷痛。曾經,我也因為焦慮型依附而深陷關係的漩渦,而療癒的旅程,更是一場真實得殘忍的洗禮。


一個焦慮靈魂的自白:在愛裡,我渴望的同時也在逃亡

回想起以前的自己,對愛情充滿無限憧憬與信心。現實卻殘酷得很,我陷入了一段不安的關係,對方總是忽冷忽熱、不願見面。每當我試圖表達自己的感受,得到的卻是對方的輕視與否定。我不自覺變得焦慮,甚至會因對方的一句戲言或拒絕而感到不安。即使覺得受傷,但深知對方不接受自己這一面,唯有壓抑情緒,不敢展露真實的脆弱。這個狀態維持了數年,關係最終在遠距離的疏離下完結。即使往後我再嘗試與其他人建立關係,結果卻總是無疾而終。

我在一次次的嘗試與失敗中,變得愈發焦慮,甚至無法享受與新對象的連結。我因為對方的一舉一動而神經緊繃,時而討好,時而焦慮,偶爾甚至需要數天時間來平復心情。那時的我,很討厭這樣的自己,認為必須擺脫焦慮,成為一個「安全型依附者」,才能重新開始愛情。

直視自己最深的痛

在這段充滿自我懷疑的過程裡,我一直渴望遇見一個能接納我脆弱的人。然而,那個人並沒有出現。每當焦慮席捲而來,我的腦海裡總會重現那些過往的畫面 ── 心碎、失望、不安,還有那深埋心底,害怕被拋棄的恐懼。一個人的夜晚,赤裸裸地面對那些被壓抑的情緒,彷彿看見了從前那個無力為自己發聲,委屈無助的女孩。

我選擇了直視自己最深的痛,學習面對真實的自己。我允許那些以往被否定的情緒釋放出來,接納它們,安撫它們。即使曾經被拋棄、被否定,並不代表我沒有價值。這份堅定,讓我開始相信我有能力保護自己,也有能力愛自己。

真正的安全感,是從內心長出來的根

焦慮型依附最大的恐懼,是被拋棄的恐懼。我們渴望對方能在我們不安時不離不棄,因為這樣證明我們是有價值和被愛的。然而,將安全感寄託於他人,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我們的心思為對方所牽動,失去了自由。

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信任與接納。當我們能夠察覺內心的傷痛,理解它們的來源,並以溫柔安撫那個受傷的自己,便能重新建立安全感。而這份安全感,最終帶來了自由 ── 不再因對方的反應而焦慮,不需因害怕失去關係而妥協。

在焦慮中找力量與自由

焦慮並不是一個需要被否定的標籤,焦慮只是希望幫助我們避開危機的情緒,提醒我們好好理解及照顧自己的信號。當我們學會接納它、擁抱它,我們便能從中找到力量。焦慮型依附不再是需要擺脫的枷鎖,而是與自己對話的契機。如今,我明白,愛情的自由來自內心的穩定,而這份穩定,源於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illustration via Pinterest

Luce.S

畢業於香港大學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學家
專注於青少年及兒童心理服務,希望透過心理學讓大家在亂流中自我療癒

Previous
Previous

希臘諸神的戀愛生存課:從阿波羅的單戀悲劇,到赫拉的毀滅式報復

Next
Next

逃避型、充電型、創傷型... 當代單身者的六種存在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