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秒都有人喊你的名字,每件突發狀況都必須立刻找到答案。」 ── 走進時裝週的幕後世界


剛到紐約的那個秋天,空氣帶著一種乾爽的清冽,像是輕輕拍在臉上的手。行李箱在石板路上發出規律的碰撞聲,夾雜在街角咖啡香與地鐵轟鳴之間。我拖著它穿過下東城,腦子裡滿是對服裝史的浪漫想像與對未知的好奇。誰能想到,幾年後的我,會在時裝週後台,手握對講機,穿梭在人群與燈光之間,調度嘉賓座位、確認最後的造型細節。

初到紐約時,NYU 紐約大學周邊的街景 ── 咖啡香、地鐵聲與秋日的乾爽空氣交織,成為我對這座城市最初的記憶背景。

在 NYU Costume Studies 的兩年裡,我學的不只是服裝史,更是時尚與文化如何交織的語言。從十八世紀禮服到當代街頭風格,從性別符碼到社會階級,這門課程像是解碼時尚的「潛台詞」。在亞洲,這樣的學科並不常見 ── 那裡的時尚教育多半著重於實作與技術,而這裡談的是理論、脈絡與文化意義。我花無數時間在檔案館翻閱泛黃的時尚雜誌,在博物館細看經過百年保存的衣料,像在與一件件衣服對話。那些課程讓我習慣先退一步,看見更大的脈絡,再回到微小處理解一顆鈕扣的故事。

為了更加學術的思考模式我經常閱讀各類與時尚理論、媒體評論相關的書籍,像這些刊物便是我思考與分析的靈感來源之一。它們幫助我將服裝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中思考。

我原以為自己會走進展覽策劃、博物館或時尚編輯的世界,直到有一次臨時被叫去支援巴黎時裝週。那是完全不同的現場 ── 每一秒都有人在喊你的名字,每一件突發狀況都必須立刻找到答案。這種即時決策的能量,讓我意識到,也許我該嘗試把自己置身在這個舞台。

在大都會博物館 2023 年展覽「Karl Lagerfeld: A Line of Beauty」中近距離觀察實物,從材質、工藝到造型,建立判讀的基礎。

NYU Costume Studies 的課堂現場,從早期美妝與服飾圖像讀文化脈絡。

公關的節奏與學術的節奏天差地遠。論文可以花上數月雕琢,而後台危機必須在十五分鐘內化解。嘉賓臨時更換服裝、座位表需要即刻調整、樣品延誤送達…… 這些都逼著我在壓力下迅速判斷,並用最平穩的語氣安撫每一方。現場,不只是專業執行,更是情緒與氛圍的管理。

撰寫碩士論文期間,花上一年時間蒐集與分析資料,最後將所有章節與論點按順序貼滿牆面,檢視整體邏輯脈絡。這是一場耗費心力的推敲與重組過程

學術訓練沒有離開我,它只是換了形狀。我用研究方法快速消化品牌要說的故事,在短短幾句話裡找到合適的語氣與詞彙;我以文化敏感度處理跨區市場與不同媒體的期待,在寫給記者的信與發給來賓的提醒中,留下足夠的上下文,也刪去不必要的形容。當衣服樣品延遲送達,我先把受影響的拍攝改到後段,並以同調性的造型替補,讓畫面一致;當突發的過敏需求出現,我立刻聯繫餐飲撤換食材,並於入場前完成備註。這些都是將長篇脈絡壓縮為現場動作的過程。

Peter Do 2025 春夏系列的完整造型牆 ── 這是品牌在時裝週前最後的總覽,從造型排序到服裝細節的確認,每一張照片背後都凝聚了團隊數週的努力。

在 Peter Do 工作室裡的鞋盒、貼籤與情緒牆,所有細節都服務於同一個畫面。

在加入紐約知名公關公司 KCD 後,我也在一次次的協作裡學會尊重專業與邊界。造型需要時間,燈光需要測試,攝影需要角度,嘉賓需要被看見,而我負責讓這些需求在同一個節點上對齊。有一場活動開展前,蒸氣機忽然失靈、模特鞋跟脫落,外面又開始下雨,團隊的頻道一度混亂。我把工作分流,把可延後的事先暫停,先把關鍵影響畫面的問題處理好,再回頭補其他細節。那個夜晚沒有人注意到我們做了多少調整,只有舞台準時亮起 ── 這大概就是公關最好的樣子。

Carolina Herrera SS25 秀前在現場進行最後場地檢查,確保每張座椅、嘉賓卡與花朵位置精準到位,為秀的完美呈現做好萬全準備。

更重要的是,我在現場學會一種更細膩的語感。比如寫訊息給國際媒體時,避免把文化元素當成標籤;在介紹合作對象時,先說明關係脈絡與創作立場,再談話題性。這些都是從理論課走來的敏感度。它提醒我,每一次代表品牌開口,其實都在建築一座通往他人的橋 ── 需要穩固,也需要優雅。

Bergdorf Goodman 品牌團隊在我們成功完成合作的拍攝企劃後,親筆寫來的感謝信。這場合作從服裝借調到拍攝執行,每一步都在細節與時間的縫隙中完成,而這封信正是對團隊默契與專業的一份肯定。

回顧這幾季的工作,我最在意的不是單次的曝光數據,而是建立起來的長期互信。有些編輯會在活動前主動回覆是否出席,有些創作者願意把時間留給我們的下一次企劃,也有合作品牌願意把更完整的故事交到我手上,讓我把它說到更遠的地方。這些都是證明,也是我繼續靠近的理由。

我知道自己已經走過從檔案室到後台的那段路,並把過去的自己融進了現在的工作裡。無論下一個季節會帶來什麼,我都會在現場,安靜而堅定地完成那件事 ── 讓品牌的故事被看見,並在最合適的時刻,推向它該去的地方。

Next
Next

「成功路上並不狹窄,因為堅持的人不多。」:十年之後,我們在荒土開出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