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釀電影》編輯交流會:等一下,這些人上班真的都在看電影嗎?


向來不是一個特別愛看影評的人,《釀電影》的除外。成為他們的讀者已有一段時間,總感覺他們所寫的並不止於評論層面,而是能夠牽動讀者情緒與共鳴的細膩觀察和敍述。比方說,前陣子看完《怪物》後,讀到他們以「轉世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為題的那篇文章,頓時就讓我回想起了當時在戲院裡那後勁強烈的悸動與心酸。他們是如此定義自己的 ──「我們是一個專為影癡而生,結合線上內容與實體刊物的電影評論媒體。」,一群影癡聚在一起寫電影,難怪,原來是出於愛。

於是這次我們就邀請到《釀電影》的編輯部來進行一場關於電影的對談,當中固然少不了提到關於他們的都市傳說 ── 這些人的主要工作,就是看電影?就讓他們來親自解畫吧!


- IM ×《釀電影》編輯交流會!-
這些人上班真的都在看電影嗎?

photography by Sam Tso

《釀電影》編輯室成員介紹:
硯拓,主編Joanne,社群及雜誌編輯、攝影黃曦,雜誌及網站編輯、作者


IM:據聞《釀電影》編輯部的主要工作就是要不斷看電影,這是真的嗎?

硯:這是假的,請勿相信網路不實謠言!(但我真的很想不斷看電影,當編輯後看的電影比從前單純寫影評少多了)

Joanne:會有這種不實傳聞應該是大家都把電影編輯工作想得太浪漫了!看電影的機會或許比一般人多,但處理工作的時間比看電影的時間多更多!

黃曦:竟然有這個傳聞!比起不斷看電影,更多的我想應該是要一直接收各式各樣的資訊。

IM:你們密集式看電影的最高記錄是?

硯:我的話是一週 21 部⻑片、單日最高 5 部的紀錄,發生在前兩年擔任金馬獎初審時。

Joanne:應該是大四學分修完等領畢業證書的那段時光,很喜歡每天窩在學校圖書館的非書資料室看一整天的電影,最高紀錄應該是一天 2 至 3 部,一週 10 部左右。(有試過一天看超過三部,會吸收不良......)

黃曦:我的話是今年七月的台北電影節,一週看了近 20 部電影。後來都得用咖啡和菸續命 ......。

IM:可以分享一下你們的日常工作流程嗎?

硯:我的工作幾乎無法整理出一天流程,但是大概分成編輯(企劃 / 邀稿 / 編輯文字 / 找圖排版 / 發布)、聯繫合作單位、為各種講座和訪談做準備、主持各種會議,以及吆喝同事們記得吃飯、訂餐訂飲料等等 。

Joanne:執行上沒有一定的 SOP,不過工作內容繁雜:回覆信件、出貨、行政庶務、處理社群事務及各種專案、專訪拍攝、雜誌企劃執行、開大大小小的會議、試片...... 等。

黃曦:我好像也沒辦法理出日常的工作流程,不過唯一變成固定習慣的,是在每天起床後會在記事本上寫下今天必須要完成的工作,再將需要和同事、合作單位溝通的事項優先處裡,各式工作結束後才會開始寫稿。我會在每天重新調整當週的文章 deadline,然後想盡辦法在大限之前生出來......。

IM:你們覺得這份工作在入職前和實際開始工作後有沒有甚麼想像落差?

硯:因為我是這團隊的第一個人,所以無所謂事前的想像,留給另外兩位回答(拱手)。

Joanne:釀電影是我入社會後的第二份工作,因為經歷過第一份工作的摧殘(?),所以當初跟主編面試時就有開宗明義地表達「我認為只要是工作應該都不會多浪漫」,因此沒有想像上的落差,倒是好的驚喜一直一直來。

黃曦:在進釀電影之前,我曾經在影視產業、劇場圈工作過一段時間,當時將自己的身分定位為一半的創作者、一半的工作者,進到釀電影後我也以這樣的思考在工作。站在創作者的位子上,這份工作依然給了我如初的想像,「可以寫下自己的思想,書寫就是我的工作」這讓我一直保持著寫作的力氣。而站在工作者的角色,因為帶著理性,所以本來就沒有想像。

IM:工作中最讓你們感到崩潰的是甚麼?

硯:無法如期 / 如期待中的品質把事情做好 aka 沒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安排好。

Joanne:手上事務太繁雜,導致無法專心致志地處理需要「思考」的工作時,會讓我很焦慮。

黃曦:拖稿,想如期交稿但寫不出來就是寫不出來,一面覺得要去和主編下跪,一面又知道下跪了還是寫不出來:)

IM:釀電影的 IG 自介寫有「啜一口電影的美好」這句話,那在編輯的角度,電影除了美好,還有甚麼?

硯:對我而言,電影是我確定可以一輩子親近、從中得到力量,並倚靠這力量做一點創作的泉源。電影不只有美好,還能承載豐富的意涵,讓我們了解人生、了解自己。釀電影則是用我們的文字與美學能力,讓這件事變得美好。

Joanne:三日不觀影便覺面目可憎,電影對我來說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生命必需品 / 精神糧食、景仰的藝術形式。每個人都能找到電影對自身的意義,也能在電影裡找到思想上的靈光。

黃曦:除了美好,還有寬容。看著電影,我總會發現人活著從來都不會只有一種模樣,這件事讓我覺得寬慰。從電影誕生的那刻起,我們才真正擁有了在生命以外的另一種選擇與觀看方式。

IM:你們有特別喜歡的港產片嗎?

硯:我熟悉的仍然是相對早的港產電影,許鞍華、關錦鵬、王家衛等,特別喜歡《桃姐》、《阮玲玉》、《花樣年華》。

Joanne:早期的周星馳電影(最喜歡《喜劇之王》)、還有不知道香港人是不是聽到很膩的答案 ⸺ 王家衛導演的所有作品(笑),主編提到的《阮玲玉》我也很喜歡。

黃曦:還很年輕的時候喜歡王家衛,再⻑大一點後更加喜歡陳果。用「喜歡」這個詞或許有點不適切,但九七三部曲我認為是所有台灣人、香港人都應該看看。此外,我還會選《鬼抓人》和《⻄遊記之月光寶盒》那是小時候回外婆家放暑假時的珍貴記憶,也是港產電影在台灣有線電視的黃金時期。

IM:你們有留意或研究一些台譯和港譯片名之間的差異嗎?有沒有哪一部是你們覺得特別有趣或貼題的?

硯:我沒有⻑期注意,但非常記得 Christopher Nolan 的《記憶拼圖》港譯《凶心人》,《全面啟動》港譯《潛行凶間》⸺ 你們是不是都覺得他很兇!

Joanne:平常沒有特別關注這個部分,不過想到學生時期教授時常提及的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港譯《月黑高飛》,絕對比台譯的《刺激1995》貼題更多:)

黃曦:Greta Gerwig 的作品《淑女鳥》港譯《不得鳥小姐》,當時看到覺得很好笑,看到諧音梗是所有亞洲人的共業嗎XD

IM:有沒有哪一部(或幾部)電影是你們編輯部一致認同為不得不看的?為什麼?

  1.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有奇幻美學、有動人歷險、還有越深入瞭解越心寒 / 心傷的寓意,是李安的最高傑作(之一)。

  2. 《大象席地而坐》:最節制樸實的、也是最深沉控訴的,本片是對當代華語電影圈的一次重要提醒。

  3. 《新天堂樂園》:一個關於愛電影的故事本身,洋溢著滿滿影像和音符的魅力,所有影迷都能找到共鳴。

  4. 全部的宮﨑駿:身在台灣,從 25 歲到 45 歲全面共同的成⻑記憶,更難得的是⻑大後越看,越能夠挖掘出屬於成年後的思緒和憂愁。

  5. 全部的今敏:不只因為他如彗星般早逝,更因為他帶來的藝術性革命,讓人確信動畫的可能性凌駕在電影之上。

IM:最後請分享一句曾在某個時間點拯救或影響你很深的電影讀白!

硯:Memory is a wonderful thing if you don’t have to deal with the past.(《Before Sunset》)

Joanne:這題好難,因為我好像過了那個會想把電影台詞牢記下來的階段(笑),不過學生時期很常會浮現在腦海中的有楊德昌導演作品裡的各種角色台詞,以及《壁花男孩》的:“ We accept the love we think we deserve.”

黃曦:七年前我在手臂上刺了王家衛《2046》開頭的字卡「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不過我更喜歡英翻 “All the memories are trace of tear.” 所以是將英文留在了身上。


photo credit: @filmaholictw

Jay Chow

I’ve never seen a perfect life.

Previous
Previous

「到底我們為甚麼要拍戲?」:美術指導眼中的電影世界 ── 張蚊

Next
Next

「透過電影,有時會讓人很卑微地覺得,至少我們還能夠選擇。」── 百老匯電影中心總監 Didi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