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亡魂》啟示錄:2070 後社群時代,亡魂人口將超越生者?


「數位媒體時代,留下記錄成了社會常態。幾乎所有事情都會留下痕跡,不管有意或無意。」你是否曾想過,假如得知自己明天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在你的手機或雲端裡,有沒有甚麼絕對不希望被別人知道的東西是需要急著刪除的?

二十一世紀走到第二個十年,如今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會有許多事情是在線上大量發生。但你我可能都不曉得,這些數位遺物將在我們死後展開新生。我們的消費,我們的喜好,我們用來紀念生活點滴的記憶、文字與聲音,照片與影像,全都遺留在網路上,等待人們進一步處理。

人一旦過世,我們留在雲端的數位個資會發生甚麼事?根據聯合國的人口預測,將近 22 億人預期會在接下來 30 年內過世(本世紀結束前幾乎會有高達 80 億人過世),許多人想必會留下相當龐大的資料,加入雲端亡魂的行列。最快在 2070 年,Facebook 上的死者數量就可能會超越生者。如果網路持續按照現在的速度成長,到了本世紀末就會累積將近 50 億過世使用者的個人檔案。我們及我們的後代,將成為地球上第一批數位公民,我們的生活將無處不圍繞著繼承而來的龐大「數位遺物」。

當人類的死亡不再僅由生物學定義,當我們的數位身影繼續在雲端呼吸、互動甚至成長,傳統的「死亡」概念似乎需要被徹底重新想像。瑞典學者 Carl Öhman 就透過細膩的哲學分析和豐富的科技文化案例,繪製出一幅數位來世的複雜圖景。

「雲端亡魂」實質上成為了一面鏡子,反射了生者對於存在意義的集體焦慮。我們瘋狂地積累數位足迹,表面上是在構建不朽,但潛意識裡卻是在對抗這時代帶來的存在虛無。當我們能用 AI 生成亡者的語音和影像,這樣也算是「遺物」嗎?而這樣的形式,到底是寬慰還是詛咒?我們又該如何重新思考生者及死者之間的關係?

這本書不僅是對未來的預言,更是對當下的診斷。在我們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成為「雲端亡魂」候補的時代,Öhman 率先以書為人們導航 ── 面對死亡形式的百種可能,也許我們都需要回歸那個古老的問題:怎樣的生活,才值得以任何形式延續?


Jay Chow

I’ve never seen a perfect life.

Next
Next

當代人的「愛無能」診斷書:不安來襲時,讀《愛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