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的「愛無能」診斷書:不安來襲時,讀《愛的藝術》
在「已讀不回」就足以引發焦慮的社交媒體時代,佛洛姆的《愛的藝術》像一面澄明的鏡子,照見著當代人情感生活的集體困境。這本寫於 1956 年的經典著作,穿越半個多世紀的時光,依然準確診斷著現代人的「愛無能」症狀 —— 我們比任何時代都更熱烈地談論愛、消費愛,卻比任何時代都更缺乏真正愛的能力。
「人們以為愛的問題在於沒有找到合適的對象,實質上是缺乏愛的能力。」
心理學研究顯示,過度相信「靈魂伴侶」迷思的人,在關係遇到困難時往往更容易選擇放棄而非修復。再加上交友軟體的出現,就像是強化了一種危險的幻想:世上存在一個「完美匹配」的對象,而你只是需要去「找到」這個人。然而,佛洛姆卻提醒我們:「真正的愛不是遇見『對的人』的結果,而是與『真實的人』共同創造的過程。」
網終上充斥著五花八門的「戀愛技巧」,如何發送撩人訊息、初次約會話題清單、維持熱戀期的五個方法…… 這些技術性建議將愛異化為可操作的行為模組,而佛洛姆早就在半世紀前預見到這種趨勢:「人們學習愛的技巧,卻不發展愛的人格。」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專注地愛一個人似乎已成為奢侈;而耐心培育關係對於追求即時滿足的人們來說亦顯得疲乏且無力。
「一個不能愛自己的人,也無法真正愛他人。」
在這個自我展示與自我懷疑同樣劇烈的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學習如何既不自我貶低也不自我膨脹地看待自己 —— 這便是愛的基礎修練。「自愛」這個概念在書裡被反覆討論。佛洛姆說,愛他人與愛自己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我們常常在關係裡感到匱乏,或許不是因為對方給得不夠,而是我們自己內在就有缺口。這種內在的匱乏感驅使我們不斷向外索取,卻永遠無法真正滿足。
愛在本質上其實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詰問,而弔詭的是,愛的能力始於忍受孤獨的能力。佛洛姆指出:「不能忍受孤獨的人,也無法真正與他人結合。」他認為擁有穩定自我的人,更能建立健康依戀。我們都渴望被好好愛著,但我們都太習慣把愛當作一個被動的狀態,等待別人來愛,等待別人給予安全感。但佛洛姆告訴我們,愛更像是一種主動的練習,像學畫畫或彈鋼琴一樣,需要日復一日的專注與耐心。
在這個容易孤獨的時代,願我們都能慢慢練習,為的不是尋找愛的答案,而是重新學習愛的能力。
photo by Jay C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