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為什麼理應相愛的我們會變成相殺? ── Luce.S
最近,我開始重新思考與定義什麼是愛。一見鐘情的激情是愛?朝夕相對的親密是愛?還是細水長流的平淡是愛?每個人對愛的定義各有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愛情必然需要情感的交流。然而,為何情感的表達,有時會演變成控制甚至傷害對方的工具?
情緒勒索:讓彼此痛苦的愛?
「情緒勒索」這個詞大家或許並不陌生。情緒勒索者往往透過負面情緒,試圖威脅或操控他人的行為。這種勒索,將關係中的兩個人置於對立的狀態,讓人感覺彼此是敵人,我們需要捍衛自己的權利。可是,情緒勒索更多地發生在親密關係中,無論是伴侶、家人還是朋友之間。為什麼理應相愛的我們會變成相殺?
因為越親密的關係,越容易令人產生更多的期待;而當這些期待落空時,負面情緒便會出現。其實,失望與其他負面情緒反應都是人之常情。然而,當這些情緒成為工具,轉化為攻擊與控制,便變了質。
每個人都有過的經歷
每個人都曾經經歷過情緒勒索。我也試過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對方以為我在指責他,然後將責任全推到我身上,指責我的想法和需求是錯誤的。在親密關係中,被攻擊的那一刻,無助感像巨浪般襲來。感覺像無論我怎麼解釋,對方都聽不見,讓人感到窒息。為了維繫關係和短暫的和平,我選擇了沉默和退讓。然而,為什麼我們會這麼輕易地認同對方的指責?為什麼總是習慣性忽視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或許,這是因為我們未曾真正看重自己。我們不夠相信自己的價值,覺得自己的需求與界限並不重要。因此,我們輕易地認同對方的批判,為他們的負面情緒與傷害行為負責。即便內心痛苦不堪,卻依然努力迎合對方,彷彿只有這樣才能換來愛。
情緒表達 vs. 情緒勒索
情緒表達與情緒勒索的核心區別在於:對方是單純表達自己的感受,還是試圖透過情緒操控我們改變行為。關鍵在於,對方是否考慮到我們的感受與界限。如果情緒表達是基於真誠的交流,那麼情緒勒索則是以控制為目的的手段。
在《我已經夠好了》這本書中提到,勇氣一詞的原來解釋是「真心誠意地說出內心所想」。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思想與行為,但我們可以練習表達自己的感受,設立清晰的界限,並嘗試與對方溝通,解決衝突。這種勇氣,正是愛自己的一種方式。
真正的愛是讓彼此自由
愛,從來都不應該是控制的工具,因為以愛之名的控制,從來都不是愛。我認為,真正的愛,說得老套一點,是相互的理解、尊重與接納,讓彼此都能自在的做自己。當愛的互動變成一種對立,雙方都注定會受傷。
在親密關係中,那種又愛又恨的交集,有時候讓人難以抽離。所以,我們也要記住:愛自己,並不是自私,唯有學習愛自己才能建立健康的關係。當包容變成單方面的退讓,我們就需要勇敢地選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