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之美學:原以為說話就是溝通,直至在愛裡摔得遍體鱗傷


「你每次都是這樣!」「你根本不在乎我!」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我們常常會在生氣的時候說出傷人的話,事後又後悔不已,我們常常會在生氣的時候說出傷人的話,事後又後悔不已;原以為說話就是溝通,直到在親密關係裡摔得遍體鱗傷。為什麼我們總是吵起來?大腦科學告訴我們,當被指責時,人的大腦會像遇到危險一樣自動進入防禦狀態,就像兩個穿著盔甲的人,誰也碰不到誰的內心。然而真正的傾聽,是能用他人的眼睛看世界,只要改變說話方式,就能避免傷害最在乎的人。在這個充斥著言語暴力的時代,我們或許都該修習「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的美學。

非暴力溝通的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 Marshall Rosenberg 提出,旨在促進理解、同理心和合作,減少衝突,建立更和諧的關係,也適用於自我對話,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建立更健康、更有效率的溝通模式。其核心是通過尊重和關懷的態度表達自己,同時深入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具體可分成四個步驟:

STEP 1 - 觀察(Observation):客觀地描述事實,不帶有任何評價或判斷。

STEP 2 - 感受(Feeling):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反應,而不是意見或想法。

STEP 3 - 需求(Needs):說明感受背後的需求,這些需求是所有人類共通的。

STEP 4 - 請求(Request):提出具體的、可執行的請求,而不是命令或要求。

人類有七種基本情緒,喜、怒、哀、懼、愛、惡、欲,但我們在爭吵時,往往就像只會用紅色作畫的孩子,下意識只想把當下的情緒一股腦地發洩出來,而忘記了其實還有很多種顔色(表達方式)可以選擇。日本庭園師傅在修剪枝椏時,會刻意保留「間」(ま)的空隙,非暴力溝通也是如此。它在「觀察」與「評價」之間留白,比方說,不說「你總是把襪子亂丟!」,而說「地上有三雙襪子欸」。僅是學會區分觀察和評價,就能大幅減少防衛性反應,在心理上創造出從容的空間。

只要培養情緒的韌性,就能讓關係中的互動更為從容。下一次,我們可以先試著釐清自己的「需要」,再找出溫和應對的方式。比方說,若你總是需要對方的陪伴,心底裡真正需要的或許是安全感;若你總為對方不常回訊息而生氣,可能你的底層需求並非回訊息本身,而是那種被重視的感覺。練習把事實、感受和期待分開擺放,辨識出自己真正的需求,而非被表面的情緒牽動,慢慢就能看清情緒的根源,找到更健康的方式滿足自己,減少不必要的衝突。

愛從來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我們後天一點一滴,練習溫柔的痕跡。而所謂溫柔並非處處啞忍退讓,而是即便吵架也不至於失去理智。當我們學會用溫柔的方式去表達,身邊最親密的人自然就能聽見我們心裡真正想說的話。


picture via Pinterest

Jay Chow

I’ve never seen a perfect life.

Next
Next

花語故事 二十七:相遇是宿命,也是孽債 ── 藍色妖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