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就像燒陶,既要精準控制窯溫,也得接受火焰偶然留下的驚喜。」── Gregory de la Hogue Moran
剛過去的三月,香港儼然成為了全球藝術能量的交匯點 ── 從 Art Central 到 Art Basel ,這座城市持續迸發著創意的火花。在這股熱潮中,以獨特的跨文化工藝對話嶄露頭角的上海獨立高級成衣品牌 ANEST COLLECTIVE,前陣子就與米蘭 Francesca Minini 畫廊聯手,於上環 Soho House 打造「Between the Lines」跨界展覽,將時裝與藝術的對話推向新高度。
展場內,品牌創意總監 Gregory de la Hogue Moran 設計的「ACT I」至「ACT III」系列服飾,和意大利藝術家 Jacopo Benassi 充滿張力的攝影裝置相互映襯,共同構出流動的藝術景觀。展場後方置有一張琥珀色皮革梳化,身穿白恤衫和牛仔褲的 Gregory 就坐在那裡和我們侃侃而談。簡潔的裝束和周圍充滿戲劇性的展品,仿彿形成了另一場微妙的對話。
藏身藝術季度的時裝詩篇
「真正的奢侈並不在於標價,而在於重拾被遺忘的連結。」這位曾任職 Burberry 和 Bottega Veneta、擁有英、法、義血統卻成長於巴林的設計師,將旅行淬煉的多元視野融入設計,打造出既具國際語境又根植東方美學的當代服飾。
Gregory 在闡釋 ANEST COLLECTIVE 的哲學時,拿起了一件用在威尼斯教堂回收的燭蠟制成的擺設展示著。他堅持讓每件作品都成為可觸摸的故事載體,這種對真實性近乎偏執的追求,恰與展牆上 Jacopo 那些記錄中國市井生活的攝影形成呼應,共同編織出一場關於物質記憶的當代寓言。
香港的不完美之美
「我特別鍾愛香港層層疊疊的城市紋理,像是樓下茶餐廳、樓上法式小館、頂樓隱藏酒吧的那種立體感。」Gregory 輕撫著新系列中以手工褶襉的絲質長裙,「就像這件衣服的結構,看似隨意卻藏著精密計算。」他特別提及 1930 年代老茶樓蓮香樓的暗殺傳說,認為這種歷史沉澱的衝突感正是他的創作養份。
跨越時間的真誠
「真正的奢侈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誠。」Gregory 強調 ANEST COLLECTIVE 單品能夠橫跨 20 年的穿著週期。他隨手將解構西裝變換三種穿法:「這件用絲巾面料製作的男裝,保留襯衫袖口卻加入女性化印花,就是要打破時效與性別的框架。」
品牌最新系列以「三幕劇」呈現:首幕聚焦織物質感,次幕玩轉玻璃光影,終章則用金屬鏈條演繹剛柔並濟。Gregory 展示一件耗時數天手工打造的禮服 ── 先以工業刺繡機生產鏈條圖案,再人工拆解成流蘇,最後縫製於手工打褶的絲綢上。「這就像威尼斯工匠吹製穆拉諾玻璃的過程,機器與人手必須完美共舞。」
工藝地圖
品牌最新企劃與威尼斯教堂合作,回收聖誕彌撒剩餘燭的蠟製作手工玻璃燭台。Gregory 預告將前往墨西哥瓦哈卡州探索紡織傳統:「我們正在籌備『工藝地圖』,讓上海成為世界手工藝的對話平台。」ANEST COLLECTIVE 就是如此在全球化浪潮中,編織屬於東方的當代優雅。
創作如燒陶
談及傳統工藝的現代化詮釋,Gregory 的眼中閃現興奮:「我們正在開發一個融合蘇繡與 3D 打印技術的項目。」與其說是單純的風格拼接,不如說這更是來自兩個時空之間的對話。就像品牌標誌性的可拆卸設計,他們的目標是,既要保留手工溫度,又要滿足現代人多場景穿著的實用需求,而這種平衡哲學也體現在用料的選擇上。
Gregory 特別提到和浙江茶農合作的創新面料:「我們將龍井茶渣融入有機棉紗,織出的布料會隨穿著時間產生獨特色澤變化。」在他看來,可持續不應是營銷話術,而是如同傳統「惜物」觀念般自然融入設計基因中。
我們聊了許久關於旅行的話題,他在最後分享了從京都某個陶藝工作室得到的啟發:「創作就像燒陶 ── 既要精準控制窯溫,也得接受火焰偶然留下的驚喜。」這種對「不完美之美」的追求,或許正是 ANEST COLLECTIVE 之所以能夠吸引全球藏家的秘密。
interview by Jay Chow
photo via Anest Coll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