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刻意追求獨特,反而會失去自我 ── 樹脂畫藝術家 張匯希
陽光灑落到本地樹脂畫藝術家張匯希(Rolland)的工作室,在眼前那些已完成和半完成的作品表面折射出一道道柔和的光。當時正忙於籌備個展的 Rolland,一邊帶領我們穿越擺放在地上的大型作品,一邊為我們解說是次展覽的概念和製作過程。
他的創作融合了西方哲學、日本幽玄及中式留白美學,用以呈現出人和自然的關係及人的內在本質,從而啟發大眾對自我的反思及探索。有趣的是,很多人以為樹脂創作很自由,其實每一步都需要非常精確的計算。顏料在固化前的流動、氣泡的隨機停駐、溫差裂開的紋路 ── 所有「不完美」皆被凝結為時間的標本。「我希望擁抱這些『意外』,將不可控的變數化為創作中的契機,讓無法預測成為創作中的余白。」他表示。
路的另一端
大學主修建築室內設計,如今卻成為以樹脂作為主要創作媒介的藝術家,這樣的轉折因何而來?他笑言其實是一場機緣巧合。「我曾計劃到國外進修,結果卻在辭掉原本的工作後突然失去了機會。」在失去前行方向的那段日子,他也試過作出不同的嘗試,例如在家樓下看到有一些廢棄木材,就拿回去做傢俱,但很快便感到厭倦。「每塊木材都要精確計算,太拘束了。」過去做建築設計時需要以毫米為單位的精確性,這種對絕對精準的厭倦和抗拒,意外成為了他藝術之路的起點。
後來他發現樹脂這種材料除了能作為建築物料,也可以是一種藝術媒介,相當有趣。「它像水一樣透明,又充滿可能性,那一刻我就知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創作媒介。」雖然他最初也擔心自己很快就會像厭倦木工一樣厭倦樹脂,所幸這種擔憂至今從未成真,對他來說,樹脂的世界,尚有許多有待開發且值得期待的空間。
不完美之美
樹脂創作的最獨特之處,就在於其不可逆的時效性,不論作品大小,都只有一小時左右的「黃金時間」去製作。「所以最困難的就是製作大型作品,同樣只有一小時,但要完成的面積大了十倍。」作品必須在樹脂處於特定黏度時完成,太早會擴散過度,太晚又無法流動。這種緊迫感,形成了他創作時的核心節奏,但同時他亦樂見過程中的種種不完美與不可控。
樹脂教會他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學會不完美。他說,樹脂總會給你驚喜,仔細看紋理,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的。材料的不可控性,最終成為他創作的核心理念,就像當初厭倦木工的絕對精準,現在他擁抱樹脂的隨機美,因為過度控制,反而會失去驚喜。於是他習慣先精心設計大框架,然後就任由材料在最後關頭自由發揮。
美學之養成
在 Rolland 的作品當中,可以看到東方美學的留白和西方抽象表現主義形成了微妙的平衡。「中式留白簡單直接,日式幽玄則更富哲學層次。」嘗試融合這兩種「空」的力量,再結合西方色彩理論和自身學習經歷,逐漸形成了屬於他自己的一套美學。從小接受西方繪畫訓練,大學時又深入研究極簡主義和東方哲學,聊到特別欣賞的藝術家,他就提到了趙無極和劉國松,兩者的作品都屬於那種不需要明確的主題,單憑畫面就能引發情感共鳴的類型,對他影響甚深。
經歷的總和
「我心目中的天才,大概是能夠啟發到我的人。」作為創作者,他認為比表達手法和風格更重要的是藝術家本人的思想,曾在這方面為他帶來衝擊的,是美國建築師 Louis Kahn。「他是個教學型兼哲學型,一個喜歡分享的建築師,而且他總能將建築物變得很有詩意。」
他認為天才的其中一種特質在於洞察力,多數人只看到表象,而天才能看到事物最基本的構成。除此以外,就是吸收的方法、 sense 和拆解的能力。「我發覺當你越學得多,你就越發覺自己的平庸,越追求就越覺得不夠。世上實在有太多厲害的人,可以很簡單就能連繫到人的內心。」所以說到最後,他認為最重要其實還是要做自己,不管你是天才還是庸才。
所謂風格,不過是個人經歷的總和,刻意去追求獨特反而會失去真實。就像樹脂的自然流動,創作者也該忠於自己的生命軌跡。天才不在於驚天動地的突破,而在於對日常細節的永恆好奇,精準與隨機、理性與感性、東方與西方的所有邊界,都在這方寸之間流動交融。或許藝術的本質,就藏在這平些凡的日常辯證中。
《他然:張滙希個人展覽》
「他然」暗示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深層關係;並非割裂,而是一種共創 —— 在創作中碰撞、在互動中生成,以樹脂藝術創作擁抱失控的詩學。展覽以「偏差」、「模糊」及「余白」為主題詮釋,營造我們與自然依存的獨特經驗,邀請觀者徠徊踱步,感受「人」不再是世界中心的存在意識。
● 展覽日期:2025 年 5 月 9 日至 6 月 2 日
● 開放時間:中午 12 時至晚上 9 時
● 展覽地點:九龍石硤尾白田街 30 號 JCCAC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L0 Gallery
featuring Rolland Cheung
photo by Ruby Leung
interview by Jay C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