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周而復始,也是緣起緣滅 ── 朱芸編
在音符的起落與弓弦的拉扯之間,存在著一個模糊地帶 ── 那裡既是故事的終點,也是靈感的起點。香港音樂人、二胡演奏家及電影配樂家朱芸編(就是去年在亞洲電影大獎上用二胡演繹 Yoasobi 的〈Idol〉的那位神人),將於下月 29 日在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帶來《BETWEEN WORLDS》音樂會,以二胡為舟楫,擺渡於人生的此岸與彼岸。他不僅是演奏者,更是一位引路人,透過融合傳統和創新的音樂語彙,邀觀眾一同潛入生命週期的幽微深處,探問那些關於重生、消逝、以及緣起緣滅的永恆課題,在現實與想像的縫隙中,尋找存在的迴聲。
孤獨的無限容積
「人本來就是孤獨的。」對朱芸編而言,孤獨並非負擔,而是一種內在的平衡藝術,許多事情終須獨自面對與轉化。然而在這條孤獨的路上,他卻尋得了獨特的樂趣,一種讓時間彷彿無限延展的自由感。「我挺享受那種感覺,但重要的是懂得平衡,適時將自己拉出來,不過度沉溺。」這份體悟,也映照在他遊走於幕前與幕後的雙軌生涯中。
二胡演奏是講究即時性的幕前工作,他能直接感受觀眾的呼吸與反應,甚至即興調整演奏;而電影配樂則是在幕後用數月至半年光陰,細膩打磨、預測觀眾情緒的漫長修行。兩種節奏迥異的創作模式,卻同樣滿足了他分享音樂的渴望。這種在瞬間與永恆、獨處與共鳴之間自如切換的狀態,恰似他對生命本質的詮釋:生活,其實是為下一段生活所做的準備。
十字路口
「不論是二胡演奏還是電影配樂,其實兩邊都不是我原本打算做的事。」人生的岔路口曾同時擺著法學院錄取通知書和樂譜,他以一個關鍵提問做出抉擇:「如果往後六十年,有兩疊紙放在我面前,一疊是法律條文,另一疊是音符,我會想拿起哪一疊?」答案不言而喻,他笑著回憶當時「想也不用想就選了音樂」,並在父母面前撕了那封法律學院的入學信。
儘管並非預期,但最終二胡演奏和電影配樂卻在機緣下並行,甚至相輔相成 ── 他在電影配樂中大量運用二胡等中樂手法,無論是《破地獄》中傳統音階與現代編曲的碰撞,還是《他年他日》裡以「粉紅泡泡」音色包裹時空錯位的愛情,都是他進行多維度敘事的嘗試。當然,路上並非總是順遂,他也曾因練習挫敗或接到枯燥的案子而感到氣餒,但自回到香港發展後,他便重新尋回那份對音樂的純粹熱誠。
百年孤寂
隨著年歲增長,朱芸編深刻體悟到「人越大的時候,令你開心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少」。他相信,人本身擁有許多面向與性格,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某些部分卻會逐漸被「殺死」。正因如此,人才會越發想捉住過往的感覺,那份懷舊與童年的純真。
對他而言,回憶不僅是懷舊的載體,更是每個人存在於世的唯一證據,「可能過了幾百年之後,如果你沒有什麼作品,人們是會忘記你的」。這種對存在與記憶的探問,與他對音樂功能的信念一脈相承 ── 他相信音樂能描繪人性的複雜層次,即便是悲傷,也能細分為失去的悲傷、遺憾的悲傷、妒忌的悲傷等等。對他來說,音樂的使命不止於抒發情緒,更是為了表達那更為複雜的「人性」。而這一切關於成長、記憶與存在本質的思索,最終被他凝練成音樂會主題《BETWEEN WORLDS》,企圖透過音符,細細探討生命在不同維度之間的幽微意義。
破地獄後再開始
對朱芸編而言,生死從來不是句點,而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一直以來我都對生死、信仰或 afterworld 的話題很感興趣。究竟生死是開始還是完結呢?這件事我可以跟你討論一整天。」他笑著說道。這種探問在他為電影《破·地獄》創作配樂的半年間達到頂峰,他每天都在思考生死與人際關係的牽絆。
電影中「不止死人要超渡,生人也需要破地獄,生人都有好多地獄」這句台詞,讓他深刻反思死亡的本質:「死亡是否必然是壞事?這世界有很多美好,但同時也有許多比死亡更恐怖的醜惡在發生。」他認為,最終一切回歸到個體存在的意義。頓了頓,他補充道,或許死亡正是連接不同維度的一座橋樑。「我有信仰,希望我會上天堂 ── 希望而已(笑),所以我覺得死亡是一個 beginning。」這種將死亡視為起點的信念,也成為其音樂會《BETWEEN WORLDS》的核心靈感,探索生命在彼岸與此岸之間的無限可能。
朱芸編《BETWEEN WORLDS》音樂會
日期|OCT 28 - 29, 2025
時間|8 PM
地點|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
票價|$880 (VIP)* / $480
*VIP 門票包括音樂會後 meet & greet 環節
featuring Wan Pin Chu
photo by Sam Tso
interview by Jay Chow
produced by Ruby Leung
venue Lost Stars Livehouse Bar & Eat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