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必備生存技能,是看清那些被浪漫化的紅色警報 ──《安眠書店》
《安眠書店》(You)的故事,始於紐約一間不起眼的書店,表面溫文爾雅的男主角 Joe Goldberg,實際上卻是個病態的連環殺手,從一場迷戀開始,重複著物色目標、跟蹤、操縱、甚至殺害的循環。歷經四季的跨城市獵殺,最終季將於本月 24 日回歸故事的起點 ── 紐約。當我們細細拆解這部劇集的核心敘事,便會發現它赤裸裸地展示了 21 世紀的情感暴力是如何披著浪漫主義的外衣,系統性地瓦解一個人的心理防線 ── 一種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的情感「巫術」。
劇集開播至今七年,最令人不寒而慄的始終還是第一季。Joe 和 Beck 的相遇,並非浪漫邂逅的開始,而是惡夢的序章。Joe 用詩歌和文學包裝監控,用深情掩飾脅迫,完美演繹了以愛為名的暴力。其種種行為,精準對應了心理學家 Susan Forward 提出的「情感勒索」四階段:要求(「只有我懂你」)、抵抗(Beck 的短暫清醒)、施壓(「偶然」出現的跟蹤)、威脅(消除 Beck 的社交支持)。Joe 將語言變成種精緻的情感勒索工具,那些充滿文學引用的對白,核心訊息始終是:「不按我的方式愛,你就會受傷。」這正正就是所謂「煤氣燈效應」(Gaslighting)── 通過各種話術進行情感綁架和條件勒索,一步步摧毀受害者的自我判斷力。
記得當 Beck 被關進 Joe 的玻璃監獄時,場景荒謬卻讓人不禁反思,也許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在某程度上活在透明的數位牢籠中。社交媒體的表演焦慮、已讀不回的煎熬、伴侶間的相互監控… 而 Joe 的玻璃箱不過是這種困境的具象化。更諷刺的是,當 Beck 逃出後,卻陷入了另一個隱形的牢籠,就如同刪不掉的 cookie,永遠都在你看不見的地方默默運行著。
《安眠書店》最令人不安之處,在於它揭示了數位時代如何為情感勒索者賦予前所未有的權力,用以監控伴侶的「狩獵裝備」無需弓箭或咒語,而是 Instagram 動態分析、Spotify 歌單、Google 搜尋紀錄和定位功能(讓我想起某個朋友,在和前任分手三年後還能從 Spotify 共同歌單推測出對方新戀情的開始時間,現代科技似乎讓每個人都能輕易成為業餘版 Joe Goldberg)。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數據顯示,16% 的成年人承認曾用科技產品監控現任或前任伴侶,也許 Joe 不過是在那 16% 當中最有詩意的一個。劇中一個細思極恐的細節是,Joe 會通過分析 Beck 的社交媒體貼文來「修正」自己的行為,每一處殘留在線上的痕跡,都成為他操控目標的藍圖。
也許這部劇的真正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清那些被浪漫化的紅色警報。浪漫主義是最好的人權侵害包裝紙,在現實中,情感勒索者很少是明顯的惡棍,而是說著「我這樣做是因為愛你」的迷人角色。劇集迫使我們審視自身關係中的毒性模式,拒絕將控制誤讀為關懷,或許就是數位時代親密關係中最關鍵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