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終將一死,值得嗎?」:歡迎加入投胎先修班 ──《靈魂奇遇記》
據說,人在死亡的瞬間會失去 21 克的體重,而那就是靈魂的重量。姑勿論這個論調是真是假,它都象徵著人類對於生命本質的好奇。「靈魂到底是否存在?它是否有重量嗎?」這個一直縈繞在人類心中的疑問,在電影《靈魂奇遇記》(Soul)中,似乎獲得了頗具詩意的回應。
「讓一個人忘記出生的創傷,是宇宙所給出的第一份獻禮。」
當爵士鋼琴家 Joe 跌落沙井,他的靈魂飄向那個被稱為「投胎先修班」的過渡地帶時,我們彷彿也跟著踏上了一場關於存在本質的思辨之旅。這部電影巧妙地繞過了宗教性的天堂地獄論述,轉而構建一個充滿隱喻的靈魂宇宙。在這裡,生命的意義不再由外在成就定義,而是取決於內在的覺知與感受。
Joe 與 22 號,就如同許多人內心的兩面鏡像。Joe 終其一生追尋著爵士舞臺的夢想,將音樂視為生命的全部;而 22 號,這個歷經無數偉大導師卻始終拒絕投胎的古老靈魂,則以一句「活著終將一死,值得嗎?」探問世間虛實。過度執著與徹底厭世,這兩種看似對立的生命態度,其實都指向同一個核心問題:我們究竟為何而活?
小魚問老魚:「大海在哪裡?」
「大海?」老魚說:
「你現在就身處在大海。」
「這裡?」小魚說:
「這是水,我要的是大海。」
電影最精彩的轉折,發生在 22 號意外進入 Joe 的身體,開始她的地球初體驗。當她為一片披薩的滋味驚嘆,為地鐵的風駐足,為一片落葉的紋理著迷時,終明白生命的火花(Spark)從來不是某種需要追尋的遠大目標,而是存在於每一個當下的純粹感受。那個被誤認為「人生目標」的火花,其實只是「想要活著」的渴望本身。
太多太多的時候,我們都太急於尋找正確答案了,卻遺忘生活本身就是一場不需要標準答案的體驗。無論是 Joe 的積極追尋,還是 22 號的消極抵抗,最終都在「感受當下」這個簡單卻深刻的真理中達成和解。
至於「靈魂是否有重量?」這個永恆的謎題,我想《靈魂奇遇記》給出的答案或許是:靈魂的重量,就是我們認真活過的每一個瞬間的總和 ── 包括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喜悅、感動與連結。當 Joe 終於實現夢想,站在夢寐以求的爵士酒吧裡完成演出,卻感到若有所失時,他終於懂得,生命的豐盈不在於單一成就的光芒,而在於無數平凡時刻的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