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真相,線索就藏在童年裡 ──《哥本哈根三部曲1:童年》
童年是形塑一個人的重大關鍵,它隱沒在你往後的每個日子,奠定你的個性,影響你的決定,看似早已遠去,卻又永遠如影隨形。


在這本書裡,就只有一首詩… ──《伊薩卡島》
伊薩卡島遠遠不只是一個目的地,也是一個引導,一個提醒,更是你的初心。就算一路上會遭遇險境,甚或是妖魔鬼怪,但一切的未知將會把我們置於何種境地,其實或多或少都取決於我們的心態。

夢是一座劇院,在無意識間上演你的過去、現在、未來 ──《夢,通往生命的泉源》
在籌備 Vol.14 的過程中,讀到了許多關於夢境的種種,聽過不少人的見解和解讀,心中也起了想要深入了解夢境這回事的念頭。於是,某天我著手去找一本相關的專業書籍來看看,最後視線落在了《夢,通往生命的泉源》上。


活在正常與異常之間,在真實與虛幻之間 ──《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
世上存在著無數的少數族群,他們生活在不被理解,不被在乎,甚至被攻擊或疏遠的日子當中,這些人被流放到名為「正常」的世界之外,以「異類」的身份繼續生存下去。

用十分鐘,丟下三十五年的人生 ── 《烏克蘭的眼淚》
俄烏戰爭轉眼快要一年,但戰事卻絲毫沒有竭止的趨勢,世界的關注度逐漸下降,而我便是在這樣的時間點,於書店發現了這本《烏克蘭的眼淚》。



到底是甚麼正在扼殺人類文明?沒有疼痛的世界就真的會幸福嗎?── 《怪奇人體研究所》
下意識打開了電子書 app,隨意地瀏覽著,不久便發現了《怪奇人體研究所》,我也沒想到自己竟會突然看起科普書來。

再痛也終究會遠去:將失戀故事重述三十六遍的「驅魔」之旅 ──《極度疼痛Douleur exquise》
這是她為自己所施行的衝擊療法(flooding therapy),因為人有時候只有經受過極致的痛苦,才能從深淵處重生。



既是天才棲息的樂園,也是「廢才製造大學」 ──《最後的秘境 東京藝大:天才們的渾沌日常》
將喜歡的字句一一用筆劃下,能量低的時候隨便翻翻看看,這本書對我而言總有奇效,具體是甚麼說不上來,但就是會有種正在補充燃料的感覺。啊,建議搭配《藍色時期》服用,會有加乘作用喔。

文明世界的陰暗面:在灰燼大地與善惡共生 ──《草莓與灰燼》
好好清理了一遍積累已久的內在雜質,我終於翻開了《草莓與灰燼》,一頁頁揭開那些繁華表象之下的髒亂與混沌。房慧真筆下的草莓和灰燼,就像是光與影的存在,表面有多光潔,內裡就有多不堪。

「你該不會是第一次看到變裝皇后吧?」:夜色漸深,溫暖的燈光將再度亮起 ──《深夜咖啡店》
「人生唯有食物與愛不可辜負。」到了這個年紀,我也總算理解到這句看似平凡的話,其實藏著一個帶點悲傷的提示。

與作家對話 Vol.1:關於《大概是時間在煮我吧》── 張西
留意張西大概有六年多了,在脆弱的日子裡,她的文字對我而言就像是特效藥,讀著讀著,那些無處安放的情緒總會變輕一些,再輕一些。


我們都存活在真實與虛象之間 ──《佈道後的幻象》
米哈將其自身經歷和別人向他述說的故事,以散文的形式一一收錄和結集成這本只有手掌大小的故事文庫,且看觀者在讀畢後自行梳理出各自的答案。

不當循規蹈矩的好青年,歡迎光臨荼毒室 ── 《人生種種》
「循規蹈矩」和「好青年」,在這個時代之下,於許多年輕人眼中大抵已成為不比「媽寶」和「裙腳仔」好到哪裡去的貶義詞,每日活在失序的日常中,當善良也淪為罪孽,那自甘被「荼毒」大概稱得上是一種解藥。